分類
家長園地

教導小朋友自己進食三步曲

教導小朋友自己進食三步曲

撰文: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小朋友上學後,便要自己進食。但要教好小朋友吃飯,絕對是一個不容易的挑戰,既要他們吃得專心,又要防止他們玩食物。其實父母只需3步就可以教導小朋友自律的進食。

第一,父母需要教小朋友自己進食。很多時候家長都會很心急,想子女快點吃完飯,怕他不吃飯,導致變成家長餵食。其實由6個月開始,便應該要讓小朋友習慣用自己手,將食物放進口裡,家長只是在旁輔助他。

家長讓小朋友自己拿起餐具進食,讓孩子在進食時不是一味地被餵食,而是能夠從中獲得參與感,從而令他們有動力進食。

第二,協助小朋友手眼協調。有時間小朋友會因自己手眼不協調,無法拿好餐具而賭氣不吃飯。家長可用說話提醒小朋友如何前後左右移動餐具,另外亦可在日常中訓練小朋友的協調能力,讓他們能夠自己應付進食時的挑戰,減少他們遇到的困難。

第三,給予讚賞鼓勵。小朋友在學習進食時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若家長不斷指責「點解食到周圍都係?」「點解咁污糟?」「點解食得咁慢?」小朋友自然無法享受食物,見到食物便會害怕被責罵,便不會主動自己食飯。

如果家長在這時間給予鼓勵,並在孩子做到時稱讚他們,就能令他們繼續勇於嘗試,完服學習進食時的挫折。家長亦要謹記小朋友自己吃飯時,不要一邊清潔,這會阻礙小朋友自己嘗試吃飯。

另外,家長很多時候會誤以為小朋友不吃飯,是因為某碟菜式他不喜歡吃,然後強逼他進食,形成惡性循環。

乞嗤不斷 如何改善鼻敏感?

乞嗤不斷 如何改善鼻敏感?

 

 

 

 

 

撰文:趙長成醫生

  只要一轉季,不論是小朋友還是大人,都容易受到鼻敏感問題困擾。例如小朋友可能因鼻敏感而出現呼吸困難,感到鼻塞而影響睡眠質素,以及整天要抹鼻涕等, 如果情況嚴重更可能出現睡眠窒息症狀。

由於鼻敏感可以因先天和後天因素所形成,雖然因先天性而出現的鼻敏感很難「斷尾」,但如果後天因素能夠控制得宜,那麼小朋友病發的機會便會大為減低。

如何預防後天因素引致的鼻敏感?

  由後天因素引致的鼻敏感,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1. 家居的致敏原
  2. 室外的致敏原
  3. 一些感染性的疾病

  如以家居而言,積聚的塵埃愈多,愈容易誘發鼻敏感症狀,所以家長除了要勤於為小朋友清洗床舖外,還要拿走一些毛公仔和玩具,而床單、被舖及枕頭等易於藏塵的東西,則需要用60度左右的熱水清洗,每4天清洗一次就最好。

 

 

 

 

 

  假如室外的環境較多塵,家長可能需要關上一部分的窗戶,保持空氣流通之餘,同時亦要減少塵埃。此外,減少感染機會也十分重要,因為一旦小朋友在學校裡出現互相交叉感染的情況,任何病毒也可以讓鼻敏感惡化。

  除了減少接觸致敏原和感染機會外,我們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預防鼻敏感,例如早睡早起、進行適量的運動和適當飲食,對防治鼻敏感會有很大的幫助。

鼻敏感有機會不再復發嗎?

  鼻敏感的治療需視乎病情對小朋友的影響有多大,如果影響屬於輕微,我們只需透過家居護理或控制環境因素就已經足夠。可是如果病情對小朋友影響較嚴重,令他經常感到不適,可能需要口服藥物的治療,有需要的情況下會使用一些噴霧式鼻劑治療,以減少小朋友的不適。

 

 

 

 

 

 

  假如所有環境因素受到控制,再加上藥物的治療,在大部分情況下,鼻敏感都可以成功控制,也未必會再次復發。

三個特點讓你知 你是否「怪獸家長」?

三個特點讓你知 你是否「怪獸家長」?

 

 

 

 

 

 

撰文: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

   狄志遠博士

 

  雖然父母是天職,但不是「天生就識」。之前筆者跟政府高官討論現時家長的困難以及如何有效推展家長教育工作,席間大家都覺得要加強家長教育工作,因為現時的家長愈來愈「怪獸化」,結果是家長壓力大,孩子負擔重。

 

  如果家長想判斷自己是否「怪獸家長」,可從三方面去評估:

  • 你是否時刻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要求子女多學習及多操練呢?
  • 你是否常常擔心孩子做錯事,怕他們面對失敗,所以給予子女多方面的保護呢?
  • 你是否經常因子女的學業及日常生活而感到壓力,擔心子女事事做不好,以致自己情緒不安呢?

 

 

 

 

 

 

  「怪獸家長」有一個問題,就是太著重子女的表現,特別是學業或成績方面。其實,我們有更重要的事情值得關心,就是親子關係了。父母與子女是要互立感情關係,而不是事工關係。在家庭中,我們多談情說愛,而不是默書測驗及考試。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促使子女健康成長的基石。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在百多年前,文盲是很正常的事。但自從數十年前教育開始普及,時至今日,到學校接受教育是必須的,學習除了通過教師以語言直接傳授知識外,學生還需要自己閱讀教科書,在做功課或考試時,更考驗學生閱讀時的專注力及速度。

  三十年多前,投考消防員的基本資格是小學六年級畢業便可,而今時今日,大學畢業生也未必能考到消防員。現代的火災已不單是要求消防員體能好,簡單用水便可灌救熄滅,因為有些火警的起因很複雜,要用特別的方法及化學物才可撲滅。

各行各業都需要閱讀能力

  不論是藍領或是白領,都需要處理文件檔案,需要閱讀別人的報告或說明書,更需要自己書寫報告,所以閱讀及處理文書的需要可說是無處不在。以前文盲可以到銀行提款,但現代的自動提款機,我們不單可以提款,還可以繳交不同的費用,但就非常考驗我們閱讀的專注力及速度。

 

 

 

 

 

    

  當我們成年後有很多簽訂合約的時候,而且合約有很多條文,字體又小數量又多,也是閱讀的一大考驗。現代人經常要在網上搜尋資料,也需要閱讀的能力,就是視覺搜尋符號文字的能力及速度。

 

培養子女的閱讀興趣

  培養子女的閱讀興趣,並培養成為良好的習慣。雖然閱讀圖書也可以,但閱讀報紙是每個人必須養成的良好習慣,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總統教授,都需要定時閱讀報紙,因為只有這個方法才可以保持與社會的資訊同步,了解世界各地的變動,掌握通識思維。

「唔得!」「唔准!」「唔可以!」真的有用嗎?

 

 

 

 

 

 

撰文:兒童行為情緒治療師
   葉偉麟

很多時候,家長會因為小朋友不守規矩,或是挑戰了一些底線而大發脾氣。例如家長不想小朋友碰某件東西,家長只會說:「喂!不准碰!」、「不可以!」和「停」等,那麼小朋友便會聽到很多這一類「不行!」和「不准!」的句子。其實,這樣會令孩子經常覺得自己做錯了,繼而會打擊他的自信,令他將來做事時可能會逃避。

那作為家長的,有甚麼辦法讓孩子在守規矩的同時,又不會打擊他的自信呢?家長又可以用甚麼說話技巧呢?

舉例而言,如果小朋友現時大發脾氣,氣得漲紅了臉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以下的「三部曲」處理:

第一部曲:說出他的感受

「爸爸媽媽看見你很生氣……」

「你看你氣得漲紅了臉……」

家長可以嘗試幫孩子說出他的感受,這是第一個、亦是很重要的步驟。

第二部曲:訂立守規界線

孩子發脾氣時,可能會有打人的行為,那家長要立刻劃定一條界線:「好的,我們這裡是不傷害對方的。」幫他訂立守規界線。

第三部曲:安排疏導平台

如果孩子已出手打人了,家長便要為孩子安排一個平台,疏導他這種憤怒的情緒。

例如家長可以說:「哦!我看到你生氣得漲紅了臉,而且還氣得想打人呢!不如你顯示給爸爸看,你有多生氣吧!」「你不如打這個鯊魚公仔吧!」

可能小朋友便會說:「嗯,好的!」然後就搥打這個鯊魚公仔。在這時候,家長便要告訴他:「哦,爸爸看到你真的非常生氣。」

 

 

 

 

 

家長讓他抒發情緒,那小朋友就會明白,原來當自己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是會被父母所接納的。

只要家長用了以上三個步驟,不但可以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也不會縱容他們的錯誤行為,最重要的,是孩子同時也可以學習守規矩。

「我好攰呀」如何改善疲累感?

撰文:姚怡超中醫師

 

作為父母,要照顧家庭,又要工作,真的會疲憊不堪。筆者閒時喜歡看清談節目,聽聽名人對生活和人生觀的獨特意見。有次大家談及香港人的生活繁忙,疲倦似乎是必然的「副產品」。但是,大家卻「死撐」說我們並不累,因為人人皆如此,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那麼,這是否真確呢?

 

疲倦其實是一個主觀感覺的表現,所以只有自己才可以領會。有部分情況,可以從行為上表現出來,例如不願起床、說話乏力、缺乏正常體力等。中醫認為,疲勞為害,涉及五臟六腑,主要為脾、肝、腎,首當推脾,屬「虛勞」的範疇。

3種疲勞 原因各有不同

疲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其中一個方法是將疲勞分為 3 類:身體、腦力、心理。身體疲勞是最常見,而且亦是大家最容易發覺的。在正常工作後,感到勞累是很正常的現象,在休息後便可恢復。可是如果在休息過後未能夠恢復,或勞累的次數和程度過多,這就是疲態,也可以說是「亞健康」的狀態。

 

而腦力疲勞是用腦過度所致,最基本的症狀是記憶力下降和專注力不足,其他病徵,包括嗜睡、集中力不足、耳廓發熱、聽力不足等。心理疲倦則是排除身體問題後的心理感覺,可能因為睡眠不足或營養供應不足所誘發。如果多於一個以上的表現同時出現,就很可能會定性為現代人稱的「疲勞綜合症」。

 

 

 

 

 

 

疲勞出現 與五臟失調有關

從中醫角度,疲勞現象的出現,與五臟的失調有密切關係。不同的表徵可與某個臟腑有關,例如氣力不足多與宗氣(肺臟)有關。中醫認為,人體的整體活動,全賴於元氣的狀態。元氣「廩賦於先天,滋養於後天」,是指元氣來自父母之精,既生以後,主要來自飲食水穀精微的補充和滋養,同時要依賴脾胃正常的功能和借助自然界的清氣(即良好的空氣),雖然都是疲累,但是在証形上還是有分別。

 

人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體質:

  1. 痰濕體質:這類人不但身形肥胖,而且疲勞痰多,易於睏倦、四肢怠惰、食後胃脘不適、便溏等。除了可以透過中藥調理,也可以靠長期鍛鍊身體改善。包括慢跑、游泳、太極、八段錦等。

 

 

 

 

 

 

  1. 氣虛體質:這類人的肺氣不足,精力缺乏,稍微勞動便有疲勞的感覺。由於肝氣強弱又與人體免疫力有關,所以他們容易生病。其他表徵包括少氣懶言、常自汗出、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微弱等。雖然可鼓勵進行運動,但是需要慢慢開始和慢慢遞增。另外,可以以腹中氣海穴為中心作打圈的按摩,每天 3 次,每次 10 分鐘。此法可以健脾運胃、培本補元。

 

  1. 陽氣體質:這類人整體新陳代謝低,會表現為怕冷、精神萎靡、嗜睡等。除了可考慮服食中藥調理外,還可以「溫臍法」增加腎元陽。方法是用點燃了的艾條在肚臍上的神闕穴上方縣空灸治,每天 2 次,每次 15 分鐘,以感覺到溫暖而可忍耐度為主。

 

  1. 氣鬱體質:多表現為情況不穩、容易憂鬱、沒有堅持力、多疑等心理不平衡的狀態。當然,身體的不適,例如肋部脹滿,睡覺不佳等也會出現。不過,與情志的起伏有密切關係。平日多與人談天分享,是最簡單開導自己的方法。同時,也可以試試「玫瑰山藥粥」。方法是將玫瑰、薏苡仁、淮山加米煮粥,每天1 至2 碗。

 

無論如何,疲勞的感覺是很令人困擾。除了不適外,旁人有時會懷疑是否屬弄虛作假。所以我們必須正面面對,並找到調理的正確方法。不然,疲勞這種亞健康的狀態很可能演變成真正的疾病,那就麻煩了。

運動後一定要飲運動飲品?

運動後一定要飲運動飲品?

 

 

 

 

 

 

撰文:註冊營養師(澳洲)

   鍾蓉文

 

小朋友都應該多走動,多做運動。好友May一直希望挑戰馬拉松10公里賽事。我們相約每星期一起訓練1次,由於她甚少運動,所以筆者建議她先由急步行開始,待適應後才嘗試跑步。運動後,我們到便利店購買飲品,May二話不說便選了運動飲品。

「我看那些跑手會自備運動飲品,而且那些飲品亦聲稱可以補充體力,閒時我亦會飲用,至少比汽水有益吧!」她拿著飲品,準備到櫃台付款。

 

 

筆者說:「運動前後及期間的水分補充的確十分重要,尤其是進行長時間的耐力運動,例如球類比賽和馬拉松等,會經汗液流失大量水分及電解質,若不及時補充,會容易出現脫水或中暑,引起不適。運動飲品是專為進行此類運動的人士而設計,含有水分及電解質,如鈉、鉀和鎂等,可於運動時作補充。它亦含有糖分,可補充運動期間消耗的糖分,減低疲勞。美國運動醫學會亦指出,進行1小時或以上運動的人士,飲用運動飲品或可提升耐力及運動表現。可是,若只是進行少於1小時運動,日常飲食攝取的電解質及飲用清水已足夠補充,不需要額外飲用運動飲品。」

 

我拿走她手上的運動飲品,換上清水,續說:「而且,100毫升的運動飲品含大約6克糖, 500毫升便有30克糖,相等於6茶匙砂糖,與1罐汽水的糖分相若。如你只是進行急步行這類不是消耗太多熱量的運動,或當作休閒飲品,經常飲用反而容易致肥。待你下年參加賽事,運動飲品便可大派用場!」

 

她把視線移向旁邊的能量飲品,滿懷期待地問:「那麼能量飲品又是否適合運動時飲用呢?」

 

我解釋:「能量飲品的主要成分包括牛磺酸 、維他命B雜、咖啡因和碳水化合物等,用作提神之用。但由於咖啡因有利尿作用,會加快水分流失,更易引致脫水,因此運動時並不適合飲用。不用再四處搜索了,清水是你最佳的選擇!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教育講座「出手與放手–談培養幼兒自理能力之道」

家長教育講座「出手與放手–談培養幼兒自理能力之道」

講座的播放連結:

暫停面授課堂影響親子情緒
4個方法助孩子保持身心健康

system

新冠肺炎爆發第五波,政府再次宣布暫停面授課堂,小朋友重返校園遙遙無期。家長除了要處理子女的在線學習外,更要留意網課為小朋友帶來的情緒影響。而部分家長亦同時在家工作,一家人困在家中,磨擦驟生,親子情緒健康都大受影響。

近日有研究顯示,近25%小朋友達到臨床水平的焦慮和抑鬱,而因疫情劇減的戶外活動和社交聚會,正是其中一個兒童心理狀態變差的原因。我們了解到家長可能會對在家進行在線學習或在家工作的安排感到擔憂和困惑,希望以下的4個方法能給多家長們一個參考,了解如何應對網課帶來的問題及幫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1. 建立常規設定:每天恆常時間表

家長們可以先在家中建立一些常規讓自己和子女暫時抽離工作和學習,放鬆一下。在建立常規時可以加入一些動態活動舒展身體,例如跳繩和兒童瑜伽。我們也可以加入遊戲以增加趣味和親子互動,例如一起唱歌、跳舞師砌積木等。通過建立常規設定,我們不僅可以在家中建立一個固定時間表,讓孩子們可以在學習以外,有固定活動,減少他們對網課的不安,家長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更了解孩子和增進親子關係。

2. 舉辦網上社交活動

網課的另一個問題是阻礙了孩子的社交發展。學校是讓孩子發展社交的媒介,除了結交新朋友,孩子也可以透過擔任不同角色去學習不同社交技巧。在網課期間,除了結交新朋友較以往困難,在禁止社交聚會的情況下孩子們也較難加深友誼。所以我們建議舉辦線上活動,例如線上生日派對及線上遊戲等來增加孩子們在之間的互動。適當的線上活動能補足因疫情而失去的互動,也能讓孩子們更容易在線上認識朋友及增進友誼,在網課期間互相支持及鼓勵。

跳繩和兒童瑜伽。我們也可以加入遊戲以增加趣味和親子互動,例如一起唱歌、跳舞師砌積木等。通過建立常規設定,我們不僅可以在家中建立一個固定時間表,讓孩子們可以在學習以外,有固定活動,減少他們對網課的不安,家長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更了解孩子和增進親子關係。


3. 加入家長靜觀互助小組

要孩子維持良好心理狀態,除了孩子自身,家長亦有很大影響。所以要協助孩子,家長們首先也要擁有健康心理狀態。家長不但可以透過互助小組相互支持,還可以分享不同靜觀教養技巧,用不同方法去協助孩子們應對網課安排。

其中一個靜觀教養練習是呼吸空間,孩子們在深呼吸的時候,可以引導他們去冷靜自己及用天氣去描述自己的情緒,家長可以透過天氣描述例如晴天、陰天及多雲等,去了解孩子的心情,恆常的練習也可以讓孩子的情緒更為穩定。家長們不僅可以透過互助小組分享自己育兒上的難處,也能汲取其他家長們的經驗和建議去幫助子女,及在這個艱難的時刻互相扶持。


4. 在危難中的「機會」

在不能預測以及多變的環境中,人的成長總會遇到不同的挑戰與困難。我們希望下一代在溫室中長大如小花一般,還是像這一代的小孩子,成為暴風雨中的堅強小草呢?家長們可以透過靜觀的呼吸練習,在風雨中找到一份安穩,默想在這兩年的艱難時刻,孩子們最大得着與成長是甚麼呢?資訊科技的能力、自理能力、堅韌性(resilience) 及照顧弟妹的愛心等等。可能還有更多是我們沒有留意到的正面改變。


總括而言,家長們可以透過建立每天恆常時間表、組織線上活動,及加入家長靜觀互助小組等去幫助自己和孩子適應網課的安排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我們了解突如其來的網課安排讓家長和孩子們難以適應,但是孩子是有韌性的,只要我們作為家長提供足夠支持,改變一下心態,想一想在危難中孩子所得到的機會以及成長,即使在網課的情況下,我們相信孩子們也能茁壯成長。

責罵無助解決問題
愛的語言助家庭和諧幸福

system

撰文:聖文德天主教小學張偉菁校長

小朋友在家上學,媽媽也要在家工作,同時兼顧家務和照顧小孩,難免會覺得十分疲累。 媽媽走到客廳,看見小朋友灑滿一地的玩具,頓時感到憤怒,忍不住便責罵孩子。但其實家長可以使用「愛的語言」教導孩子,冷靜又有愛地解決問題。

筆者個人很欣賞一個嬰兒配方奶粉廣告。一開始時,一個 2、3 歲的小朋友在屋內走來走去,搬動很多不同類型的玩具到後花園的泥地上玩耍,過程中把泥土和碎石等帶進屋內,當然過程中少不了跌得滿地的玩具。媽媽看到後,臉色一沉,大戰似乎一觸即發。小朋友看見媽媽的臉色後,亦似乎意識到媽媽的怒氣。怎料鏡頭一轉,媽媽竟從背後取出一副「女飛賊」式的眼鏡,對孩子扮鬼臉。於是烏雲散盡,母女擁作一團,原本的低氣壓被笑聲爆破,藏身於窗簾後的爸爸也可放心繼續「嘆」他的咖啡了。

聰明的廣告創作人給我們上了一課:更糟的事情也可以有令人喜悅的解決辦法。

解決問題只取決於態度

媽媽們在甚麼時候對家人最不滿呢?不是在母親節收不到禮物,亦不是丈夫和孩子忘記了妳們的生日,更不是為家人預備飯餐 ─ 而是在辛辛苦苦忙完家務之後,家中的其他成員卻任意地把原本整齊的客廳弄得亂七八糟!大家有同感嗎?

假如以上的事情發生在妳的身上,妳會如何處理呢?大吵大鬧?還是罵孩子罵丈夫呢?

有一個母親在廚房裡忙了一個上午,午餐也準備好了。當她到客廳時,只見到滿地玩具。她先喝杯冷水,就對不足 3 歲的孩子說:「啊!滿地的玩具,都是你玩過的嗎?」孩子笑嘻嘻點頭。「媽媽做了很多家務,現在很累了,我需要你幫忙,把玩具收拾好,你可以幫媽媽這個忙嗎?」她說。孩子開開心心的開始收拾玩具了。

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這個媽媽用了一個很有效的策略去教導孩子,這策略就是「愛的語言」。她首先「觀察」情況,冷靜地了解問題,代替直接斷言是孩子把客廳弄亂。她再而說出自己當時的「感受」(媽媽很累了),然後她清楚坦白地表達她的「需要」(把玩具收拾好),最後以摯誠的態度表達出她的「請求」,所以孩子可以在她清楚的表達中收到準確的信息,知道如何配合母親,不需要胡亂猜測媽媽發怒的原因。

家庭幸福要刻意經營,家中每一個成員必須讓「愛」融入生活之中。愛包含忍耐,日常生活的溝通中,要冷靜觀察,要說出感受,要提出需要,更要表達請求。家人相處最忌互相指責猜疑,有期盼就要坦白表示,藉著上述4個要素,誠實地表達和關切地傾聽。家庭是一個「愛」的組合,「愛」這個字看似簡單,實則它千變萬化,隨時間而遷移。它如一顆種子,要相愛的人去灌溉、去栽培。孩子有時的確難教,但只要我們肯放下自己的成見,營造「愛的語言」這種非暴力的溝通方法,父母子女必定獲得和諧和幸福。